题记:若不是在繁忙的辅导员办公室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我们很难将这个工作中平易近人、生活中幽默风趣、学习中不懈努力、球场上激情四射的大男孩与“老师”一词联系起来。他正是以平凡朴实的爱心,以执著坚定的信念,以热情似火的激情倾诉着对辅导员事业的热爱,诠释着对人生梦想的不懈追求。
“位置不重要,团队最重要”
盛夏7月,身在四川绵阳进行社会实践的杜超老师突然想到“全国先进班集体”评审结果也该出来了,于是手机上网进行搜索。果然,评审结果已公布,在328个名额中,福建省占了8个,而厦大也只有1个名额,那就是他所带领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2006级4班(以下简称“4班”)。“我是我们班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知道消息后我立刻发短信告诉了其他人(他的学生)。”杜老师自豪地说,“我在大一一开学的班会上就和他们说过,位置不重要,团队最重要。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达到一个优秀团队所能实现的成就。”
“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是我们班级一直以来进行有意识的努力的结果。我们班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党团建设做得很好,在大一的时候就已有100%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第一任班长就是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杜老师认为,“班级把争取集体荣誉作为一种目标,这也是建设和谐班集体的一种手段。”
2006年从武汉到厦门,辅导员工作的第一年,杜老师就把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到班级凝聚力建设上。他与学生住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通过一项项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捕捉机会进行情感教育,塑造班集体的归属感和亲情感。4班从建班开始就以党团建设来打造精神家园,以信息化建设构建班级灵魂,以学风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以班风建设铸造“和谐班级”,以志愿服务践行“青春先行”。这个班级以党团建设工作为先锋,并在大二开始实行“班级管理+社团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了兴趣爱好小组。杜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管理模式的施行,不但加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以后的班集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如后来的周末文化沙龙、打造“蓝红白绿金”志愿者服务团队等,都取得的良好效果。2009年暑假绵阳社会实践队就是班级自发倡议组成,17名队员赶赴地震灾区杜超老师所资助学生的学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教当地小朋友唱红歌,播放经典爱国主义影片,朗诵爱国题材诗歌,电脑知识普及和支教等活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当地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在班集体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同时,学生个体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他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不仅畅通了与班级的沟通渠道,也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良性运作打下了基础。4班的党员曾文婷、冯静、连晓轩、詹杭龙、陈艺宣组队参加中法2009年科学计算自由设计软件scilab程序设计竞赛,作品《Sci_Resizor》荣获一等奖;陈艺宣同学为现任厦门大学团委委员和学生会委员,2009年省优秀学生干部,2008年校优秀共产党员;詹杭龙同学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2009年省优秀三好学生,现已保送到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吴振宇同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数据库引擎的资源管理软件”被列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等。
“再好的班级也存在一些矛盾,”杜老师坦言:“内部矛盾肯定有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其实,很多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我首先会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找出他们的矛盾所在,然后进行解决。”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并强调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梳理。
对于班级管理,杜老师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学校领导提出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班级建设也要有这种精神,立地不单单要立足于我们的班集体、学校,还要立足于服务海峡西岸建设;而顶天则要求我们要放眼于世界,时刻关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特别是与我们班级专业发展相关的时事动态。”
“要做有思想、有影响的青年”
思想工作无时不在,杜超老师的工作有思路有方法,善于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抓住工作的时机。小到与某一位学生谈话时机的选择,大到班级工作每一_
系统管理员 在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