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我们在路上】——厝顶上的艺术家剪瓷雕艺人孙丽强
发布时间:2014-07-27 点击:

 

 

2014年7月12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承上启厦社会实践队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长山尾,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孙丽强先生。孙先生的父亲孙齐家是漳州有名的艺术家,早在三十多年前他的海螵蛸雕就已闻名全国,而且精通彩绘、油漆画、剪瓷雕等手艺。受到父亲的影响,在15岁的时候,孙丽强就独自出来以做剪瓷雕为生。他独自出外打拼是80年代,那时人们的生活普遍不好过,他靠着每天2块的收入勉强度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收入也日渐高涨,现在的收入维持在每日200块。

孙丽强的父亲收过十几个徒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只有六七个人还在漳浦、云霄、广东等地组织人做剪瓷雕。

“做我们这行的,收入很不稳定,今年的生意算是很好做的,我目前做着一个工程,为了做这个已经推掉两三个工程了,但是遇到有生意不好的时候有时一年多都闲到家中。”

 

孙先生的这番话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做这行的人这么少。听说他曾经也收过徒弟,但是在生意不好的年份就到广东打工了,后来回来也没有继续做这行。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受罪,所以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他那些师兄弟也都没听说收过徒弟。孙先生说到这脸上露出了担忧的表情。当我们问到他有没有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他的眉毛终于舒展开来。

“我的儿子很有天赋,当年我父亲还在的时候就说我儿子的天赋比我高,如果做这行成就肯定比我高,我儿子从小和我父亲学绘画,所以基础很好,后来考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但是他要不要做行还是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我们到东山时孙先生正在一座庙里工作,屋里堆满了碎瓷片和已经剪好的初步成型的瓷片,旁边一个不大的电风扇在辛勤的工作着,但是屋里还是异常的闷热。但这已经好很多了,外边孙先生的师弟正顶着酷日在屋顶工作。为了体验剪瓷雕的工作过程,笔者亲自参与制作,没剪一会就已经满头大汗。孙先生说不仅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安全也没有保证,一旦发生意外,一切后果就要他们自己承担,所以他们工作时宁愿慢些,也要保证安全。

据孙丽强说,在剪瓷雕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曾经受邀参加过几次漳州或东山的手工艺品展览会,但是这门手艺仍然得不到很好的宣传。有好几个学校曾经都想要邀请孙先生去学校讲剪瓷雕这门工艺,但邀请过后就杳无音信了。可能这也是近年没人学剪瓷雕的一个原因。

“我父亲擅长的海螵蛸雕现在已经失传了,虽然他留下了完整的制作流程,但由于太过繁琐,完整做下来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已经没人会做了,我计划以后要整理出剪瓷雕的制作工艺,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保留下来“

孙先生这番话道出了很多手艺人的心声,他们很担心自己的手艺会失传,传承这件事不仅需要他们努力更需要社会给予关注。

相关链接: 

剪瓷雕是福建东山岛寺庙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

剪瓷雕在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自唐代陈元光主政漳州时期,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断传入东山,并从东山再向台湾乃至海外传播。剪瓷雕为何人何时创造发明已难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有清以来,东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机会与广东以及邻县的工匠进行更多的部分交流切磋,使该项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便逐渐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传播。民国时期,东山就有一些工匠应邀到台湾或澎湖修寺庙、祖祠,其中就有专事剪瓷雕的师傅。到了近现代,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剪瓷雕艺术在一批优秀艺人的手中发展到高峰,成为祖国传统民间艺术中一技奇葩。

摘自-----《百度百科》

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承上启厦社会实践队  魏星/文  韦子楠/图

 

 

 

  宣传中心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