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打零工,要做国家队。”听到这话是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办公室。作为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作为一支正在蒸蒸日上的工科队伍,黄鸿德书记提起学院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坚持工科办学特色,跨越式发展,引爆下一轮学科发展大热点——霸气的理想散播开来,是一个个为这个目标而来的坚定脚步。
“干活呗”

走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C楼508,差几分钟九点。王博亮老师已经在里面好一会了。等我们的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关于肝脏3D打印的一些汇报材料,这些材料是他下午准备参加厦门市产业调研的发言稿。
眼前这位68岁的长者满头银发,精神却很矍铄。他的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引入分子影像的肝癌及活体肝移植手术计划与评估设备研究》历经六年五次的申请,终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认可,拿到300万的经费资助,这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有项目中资助额度最高的一次。提及此,他连连摆手,这个算不了什么。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在王老师的世界里,他的足足可以列好几页纸的科研项目占据了他几十年的光阴岁月。
从六导睡眠监测仪到扫描式裂隙灯显微眼前节图像分析仪,从虚拟眼临床应用到肝癌手术计划系统,王老师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些研究成果就像王老师精心呵护的每一个孩子,说起来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问及秘诀,无他,“干活”二字而已。在我们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干活”在王老师口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四次。早些年,王老师的办公室还在学校南门边上的科学楼,每天从白城家中到办公室——三十几平方一个屋子中的一个小座位,日日往返,光阴就这么流过,而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果就这么诞生了。
现在,随着学院的发展,王老师的办公室挪到了海韵园,虽然已经退休,可是科研的步伐却从未停止。王老师的学生黄晓阳说,老师出勤率比我们还高。
黄晓阳从1999年就开始跟着王老师做学术了,忆起当年,黄晓阳总是忘不了恩师的教导——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干,要有恒心,要精益求精,注意细节。这个理念对黄晓阳影响极大,不仅领他迈进了科研的大门,更是为他开启了广阔的天地。现在,黄晓阳也是信息学院一名重要的教学科研者,继续与恩师一起在数字医疗技术研发中心“干活”。
采访最后,我们请王老师与我们做几个快速问答。
“从1967年搞科研以来,还真没有动摇过,觉得自己还年轻,科研的路还要走下去。”
“这次拿到经费啊,六年的奋斗有了结果,哈哈,不过又要被套进去四年啊。”
“科研啊,要精益求精,干活呗。”
他爽朗地笑了。
未完待续的篇章里那些闪光点,只是水到渠成。
身份变了
陈华宾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1点出头了。这个上午,他一直呆在他的科研办公室和其他同事进行“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碰头会进行过数次,时间逐渐定格在每周四上午。碰头会汇聚了一批跟他一样年轻的老师,大家共同探讨在学生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希望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带出更多创新成果。
显然,陈老师很享受这样的“风暴”,略带腼腆的他说起这个团队和团队间思想的碰撞,脸上有种掩藏不住的光彩。“可以在擅长的领域做喜欢的事,不用考虑很多关于paper的事情,心情放松了不少。”陈老师说到此,顿了顿,表情有点不可捉摸。
今年六月,这位04年就毕业留校任教的大小伙刚刚完成了他事业生涯中一次重大的转变,就是从专任教师转为工程技术人员。
原来,他在系里除了承担一周8节左右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当然,还有带着一批学生团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分散的工作任务有些时候会让他感到迷茫,往往在带着学生做项目的时候冷不丁想起马上要到deadline的paper指标。 他不得不一心几用,因为他需要把自己的每项具体工作和学院使用了八年之久的“专任教师职务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细则”一一对应,考核若是没有通过,他的职业生涯也许就会受到影响。为此,他也曾经苦恼过。
这次的转岗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的身份转变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这块早已熟悉的科研领域带学生、做项目,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后天我们南强电子设计协会将会在学生公寓全面纳新。”临走时陈老师又补充道,语气欢快。看来,转岗后的工作幸福指数不低。

(陈华宾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项目)
名词解释:转岗
为解决和消化因标准提升带来的师资能力与岗位要求的矛盾,信息学院本着“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人人有岗”的原则,在历时九个月的酝酿、斟酌、讨论后,全面启动了专任教师与工程系列技术人员的人事改革工作,以期发挥每一位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幸福指数。目前,学院完成了专任教师的转岗分流工作,并调整改革了实验中心人事、实验教学及管理体系。11名专任教师转为教学型教师,8位转为工程技术人员。
因为懂 所以爱
“海哥,您今天上课吗?”计算机科学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600多名学生有着一个共同的“海哥”。海哥上的课比那600名学生上的课都多,基本上所有任课老师的课他都去过,这使得原本历史出身的他对计算机专业也略懂一二了。
海哥不叫海哥,他叫韩海雄;海哥也不是学生,而是学院团委副书记。他这么用功蹭课,不是想有朝一日成为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一点通,而是为了读懂他的学生们。“去课堂是了解学生一个很好的途径。懂得学生在做什么学什么,才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海哥告诉我们,学院黄鸿德书记提倡教学和学生工作不能两张皮,深入教学体系搞学生工作,抓到点子上了。按着这个路线,做起学生工作更有的放矢了。
(海哥与他的学生谈心)
这个办法奏效了,解决了计算系一个难题——滞留的“大五”“大六”留级生们已从十来人降至今年的两人。
陈啸林同学是计算机系2005级的学生,不过到2011年才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他是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当我们电话联系上他的时候,他跟我们回忆起那段算是比较艰难的青春。学业上的失利不仅延误了他的毕业、工作,也给他的青春涂上了一层阴霾。当时,正是身边这些师友,尤其是辅导员海哥的关爱,陪他一起度过难关。回想起来,他不无感慨,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厦大是很人性化的,学弟学妹们要多跟老师沟通。”
行政大楼一楼办公室,热火朝天,前来咨询各样事务的同学络绎不绝。我们进去了三次,没有找到见缝插针采访的机会。
三进三出,办公楼大厅却始终站着一位老师。原本他拿着材料打算到5楼院办办事,不过身边一直有前来咨询的同学,于是,被“截”在大厅,让我们有幸目睹了他的现场办公。
前来咨询的同学中有一位叫余鑫沅,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找刘晓峰老师了,此前,还电话沟通过十几次,事由就是关于她这次保研的抉择去向问题。在听完刘老师的建议后,她若有所思。
这是刘晓峰做学生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他告诉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他无数次地回想他上大学那会的事,要身临其境地,切身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才能给出中肯的意见,做出有效的帮助。爱学生,要先懂学生。
走出海韵园,一些关键词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坚持、恒心、变化、创新、关爱、理解,等等等等。用两天的时间去感受一个学院的发展,也许只是隔靴搔痒,珍珠湾边上的这座海韵园,这支正在奔跑的“国家队”,还有许多许多,等你去发现。
(文\欧阳桂莲 图\陈瑶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厦大特快原文链接
http://news.xmu.edu.cn/s/13/t/542/24/c2/info140482.htm
党务秘书 在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