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
5月3日,学校专门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了信息学院人事调整工作,并做出明确指示: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改革试点。
如何全面改革?如何进一步促进学院快速、平稳的发展?如何保持学院发展动力持续强劲?如何发挥各系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建立有效的相关制度体系?如何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问题都非常迫切地摆在了学院领导班子面前。
十字路口的果敢抉择
在制度与态度方面,初创之时的实验中心只有“实验教学”和“设备登记与管理”两项工作职能,其工作定位已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在队伍建设方面,实验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在资源利用方面,实验中心存在地盘概念,不能很好实现资源共享,设备和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实验内涵建设与学生创新培养只能实现某些局部衔接,无法实现体系化、规范化培养。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学院快速平稳发展,必须系统、彻底地解决。
学院的人事改革以实验中心“人事制度”、“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及“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建设”四方面的深入改革作为突破口。
2013年5月24日,信息学院召开改革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精心筹备一年多的学院人事改革和实验中心全面改革工作的序幕。
学院及实验中心在进行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细则”和“实验中心改革调整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的制定。其中,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细则六易其稿,召开了10场讨论会,征求的修改意见达70条之多。定稿后的细则将是实验中心今后发展的指挥棒,它将指导实验中心围绕三个重点工作、四项核心任务、五大工作职能开展积极有效、创造性的工作。
“四步棋”走活全盘
实验中心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规范化培养。要实现这一终级目标,必须首先打好三个层面的基础——完善人事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合理整合资源。
人事改革焕发活力
外界对信息学院此次改革的解读最耳熟能详的一点是人事改革,也就是全员下岗,重新竞聘上岗。实验中心确定了工程系列实验教学、科研、实验教学与科研辅助并重的三个类别岗位,通过全员下岗,重新竞聘上岗和谐彻底地实现了由两大工作职能向五大工作职能的扩展转变与落实,彻底扭转了之前工作职能定位不清的状况,理清了岗与职的关系。
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完成制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细则”,使之成为实验中心及个人发展的指挥棒。这是厦门大学2005年以后第一个对工程系列评价标准的突破性举措。另外,改革还完成了不同系列间教师的选拔调整,其中9位教师被选拨进入工程技术队伍,这为原工程技术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和动力。
在学院及实验中心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人和事。实验中心的副主任刘舜奎老师全身心投入改革工作,甚至连母亲病危住院到去世,都没请过一天假。执着的付出源自学院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共同的梦想,也就是“中心梦”——创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品牌。
人事改革以来,实验中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以实验中心申报的“电子信息类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成果通过学校评审,正申报2013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陈艺慧、高志斌、徐丽丽等老师获批七门厦门大学网络视频公开实验课程建设立项;专业特色平台主任黄永龙老师在今年“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竞赛中,所指导的团队荣获全国特等奖。创新平台主任陈华宾老师自改革以来,先后制定了《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实验室纪律文明公约》、《竞赛管理制度》、《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等8个管理文件。全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工作,最终获得两个国家二等奖。
队伍建设提升水平
为真正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实践和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必须改变之前工程技术系列人员与科研分离的状态。此次改革将实验中心45岁以下人员全部聘为实验教学与科研辅助并重岗位,他们只需承担60%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另外40%工作量必须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加科研活动而取得。同时,实验中心派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出国访学,参加国内各类学生创新培养教学工作会议,为今后高起点地指导实验中心的改革发展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实验中心已实现了以实验中心自主承担科研项目的零的突破。20余位年轻人加入了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形成了青年人主动向上、积极提升业务水平、投身科研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资源整合创建平台
改革明确规定了学生创新工作以实验中心为主体,合理归并了相关实验室,构建了“公共电子”、“公共技术”、“专业特色”、“学生创新”四个教学实践平台。腾出四间实验室450平米的空间,投入120万元用于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配备10位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学生创新和实训工作,实现了24小时实验室开放。
至此,三个基础层面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学生创新培养所需的制度、教师、资金、设备、空间的系统配置,信息学院真正拥有了一个可依托的学生创新培养实体基地,也开启了资源有序共享,实验内涵共建的管理模式。
体系创新培育英才
在最终目标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及自我发展体系的建设上,实验中心此次进行四大步的革新和完善:明确了中心的工作定位;构建了A、B、C三级梯度式综合性实验体系,实现学生四年不间断的创新培养;循序渐进,从一年级就扎实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完成了学生校内外实训体系的建设。
改革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学生竞赛、质量工程科研立项、师生合作自研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2013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国际金奖2项,国家特等1项,一等8项,二等13项;所申报的“福建省电子与通信专业示范中心”和“电子信息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均已获得批准;学生创新平台自今年成立以来,共接纳学生3000余人次,受益学生达240余人。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这场改革从2月份至今历时十个多月。改革,改变了实验中心的面貌,并对实验中心每个人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改革初步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定位明确了,和谐地完成了实验中心职能的转变。第二,制度完善了,指挥棒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普遍得以提高。第三,教研融合了,这为工程技术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第四,资源共享了,体系完善了,重要的局部完成了重建,学院拥有了真正可依托、条件齐备的学生创新培养实体基地。可以说,综合性的基础改革工作已告一段落,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一些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中心梦”的真正实现尚待继续不懈的努力。
转自 厦门大学主页:http://news.xmu.edu.cn/s/13/t/542/34/6f/info144495.htm
(信息学院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石创)
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在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