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警务驻鹭岛 科技标兵系民情 —软件学院院友刘建设专访
发布时间:2013-12-06 点击:

                             信息警务驻鹭岛 科技标兵系民情                                          

                                ——软件学院院友刘建设专访

 

他是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技信息通信处的副主任科员;他秉承着“便民创新”的理念,为群众送来了一项又一项优质的信息服务系统;年仅32岁的他是第五届厦门市我最喜爱的十佳民警获得者,也是近期正在开展的福建省公安机关“我身边的好交警”候选人之一,曾荣立三等功2次,并多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特区青年卫士”、“优秀人民警察”、“爱民敬业标兵”等荣誉称号……他是刘建设,厦门大学软件学院2006级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几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信息平台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刘建设主导的项目研究让警务工作也“紧跟时代步伐”。20085月,他主持开发的“交警移动警务执法系统”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民警执法水平,成为路面民警不可或缺的“掌中宝”;2008年,他与团队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交警罚款收缴管理平台暨交通违法自助处理平台”,彻底解决群众排长队的交通违法处理难问题;20108月,他的 “交通技术执法系统”被全省普及推广应用,实现交通违法手机短信及时提醒,让交通违法当事人申辩更加快捷方便。2013年推出的“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微信政务管理服务平台为全国首创。刘建设坦言,“信息化”是政务发展的大趋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认清社会动向和发展趋势,是项目研发的基础。采访中,他笑谈上级领导们都很开明,新媒体没有受到排斥,并对他的研发工作投入了很大关注。

“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为群众提供智能交通违法查询、自助路况查询、微信移车等便捷服务,被公安部誉为“指尖上的对话、手心里的服务”。该微信平台并没有随着推出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影响,服务平台的管理工作十分到位,如今用户数已超过24万,被誉为“东南政务微信第一大号”

谈及另一个项目“交警罚款收缴管理平台暨交通违法自助处理平台”,刘建设表示厦门作为副省级城市,拥有独立财政权以及优质的银联系统是项目创新开发的基础,通过多层级、多部门协调才促成了该平台的推出。无先例、无范本可供参考的条件并没有打倒刘建设,他与他的团队细细分析每一个数据,珍视每一个细节。

“便民创新”这四个字并非空话,刘建设真正做到了对群众负责,为警务系统“信息化”的完善和监督做到了尽心尽力。

 立足基层实践,着力便民创新

“只有感同身受过基层民警和群众的难处,才知道自己做的一切是多么有意义。”曾经做过两年基层民警的刘建设谈起这段经历感慨不已,“倘若没有基层经历,是很难研发出契合群众需求的项目的。”正是曾经目睹了不少千里迢迢、甚至请假、挤火车前来交罚款的群众,也正是因为感同身受过基层民警工作的种种难处,刘建设才真正做到“以群众利益为己任”,开发出一项又一项便民服务系统。正是这两年基层工作赋予他灵感,给予他创意的源动力。

现在,刘建设一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召集开会分析前一天的交通路况、观察各路段的监控问题、完善检测系统是他一天的工作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希望市民能够享受到厦门交警的温馨服务。”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最朴实的愿望。即便早已离开基层民警的岗位,但刘建设仍然坚持参与基层考察工作。为的是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创新”与“便民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读书增益智慧,淡泊助力明志

大学专业课的学习给刘建设日后的研究带来了不少便利,他告诉我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到了很多高数的知识来构建交通数学模型,在校时觉得高数学习很枯燥,真正使用时才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提及在校学习期间的收获,刘建设坦言,“大学学习理念、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在校学习最大的收获。其次,通过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编写中与老师们的交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厦门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到软件学院研究生,刘建设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忱,“学习不能太功利。读书是一辈子的收益。”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建设才得以保持他活跃的思维,并完成技术上的突破。

选择朝阳行业,用心经营事业

对于当今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困惑,刘建设也以学长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每个就业岗位都有各自的机会。只要你认定这个行业是个“朝阳”行业,就全身心地投入。入门比别人细心、用心,总能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这“朝阳”行业,不仅仅指前景广阔的“潜力股”行业,更指以造福大众为己任的岗位,一如冬日那缕略带温热的阳光,予人暖心的温度。

这也是刘建设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的真实写照——少说多做、投入百分百。刚入行做基层民警时,尽管常面对琐碎的事务,但他并无怨言。进入科技通信处后,工作量及压力倍增,他毫不松懈;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对技术改革的思考从未停止……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发挥价值?刘建设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采访的最后,刘建设向我们透露了近期研究的重点——“大智能交通系统”。目标是将建设成为一个“信息充分共享、数据深度融合、系统高度集成、部门协同联动”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和管理界限,达到人、车、路、环境的协同。。我们期待刘建设以及他的团队再为市民提供“信息化”便捷服务。

 

 

(软件学院 杨媛 杨泽煌/  胡于凡/图)